近期文章
Recent articles
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邀请,4月26日晚7点,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何善蒙教授作客兰州大学第一百七十六讲“萃英大讲坛”。讲座在榆中校区天山堂C302报告厅举行,主题为“心外无物与心学境界”,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陈声柏教授主持。
本次报告从阳明是谁、心外无物、心学境界三个方面重新讨论心外无物及其所具有的思想史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阳明及阳明心学。
首先,何善蒙教授以少年立志、出入佛老、龙场悟道、江西定乱、此心光明概括王阳明一生的五个阶段。他认为与孔夫子、曾国藩不同,王阳明的特殊意义在于严格按照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来讲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其次,何教授阐述了心是什么,物是什么,以及如何理解心外无物。他引用《传习录》中王阳明讲心与物以及与弟子关于心外无物的对话,认为在王阳明看来心是真己,是躯壳的主宰,对于人的行为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心学当中,阳明讲心的时候心就是一个总体的表现和状态。对于“物”而言,当时的人都是按照朱子讲的“格物”去理解,“格物”就是去看这个事物,到这个事物中去获得事物的理。王阳明有很著名的“格竹”的事情,在他那里对“物”做了一个很大的改变,“物”变成了“意之所在”,它就是一个事情。所以面对一个事情的时候重要的是如何去做,也因此后来王阳明把格物解释成了“正心”。如此,“心外无物”作为阳明传统中很著名的一个提法,即是心给与物以意义,在心学里面,心是具有极其强大的赋意功能,这是意义世界的建构问题。最后,何教授认为心学境界主要包括自作主宰的圣人境界、万物一体的仁爱境界、乐观通达的自由境界。就自作主宰的圣人境界而言,王阳明讲“良知”也好,讲心学也好,在心的意义上可以凸显自己的意义,这是对我们自己自作主宰的能力的认可,并且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在讲到万物一体的仁爱境界时,何教授认为中国传统还是西方传统都讲爱,在中国,墨家讲兼爱,所有中国的思想都不会否定兼爱的境界,也就是万物一体的境界,但是除墨家之外,几乎所有的人都否定墨子的兼爱。而王阳明心外无物境界解释了儒家讲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不同之处,这个不同之处就在于“舍得”二字。儒家讲的仁爱最后的境界跟兼爱是没有差别的,兼爱不可行就在于其没有一个可行的方式,儒家的仁爱之所以可行就在于“舍得”,这保证了仁爱实现的有效性。就乐观通达的自由境界而言,在中国古人那里,生活世界是一个活泼泼的世界。儒学最重要的精神是快乐。《论语·学而》首篇“学而时习之”章即告诉了我们儒家最重要的两个事情:学习和快乐。学习是儒家的方法,快乐是儒家的境界。孔夫子讲的最重要的不是仁也不是礼,而是学习。他认为自己跟别人比最重要的特点是好学,他最喜欢的弟子颜回最大的特点也是好学。此外颜回的另一个特点是快乐,孔子对颜回的称赞就是因为这两个事情,所以儒家的境界其实就是一个快乐的境界。在讲座的最后,何教授就“阳明学热”表明了自己的两个观点,他认为,阳明学可以用成功学来解读,但是阳明学不是成功学。另外,阳明学不是鸡汤,王阳明对于我们最大的意义是让我们去重新找到生活的活泼泼的意思。他希望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一个活泼泼的快乐的生活世界!讲座结束之时,陈声柏教授代表学校向何善蒙教授赠送了兰州大学“萃英大讲坛”主讲人留念的纪念品,将整场讲座推入高潮。
何善蒙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融会贯通,深化了在座师生对王阳明以及阳明心学的认识和理解。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何善蒙教授针对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地解答。何教授学识渊博、风趣幽默,平易近人,谦逊有礼,整场报告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赢得了在座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整场讲座一直延续至将近21时半还言犹未尽!
地址: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齐云楼 邮政编码: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3710 传 真:0931-8913710 电子邮箱:zhexx@lzu.edu.cn